科举通过府试和院试的学生,还得是其中佼佼者,才能顺利入读官学。
其他人,只能在私塾读书。
私塾读书,光是束脩就不是一般人家能承担的。
许多少有家资的人家,也不过是想把孩子送到那里能识文断字,学点算术,没有天赋就尽快找份工作,不会继续攻读学问。
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不是读书的料,就不浪费家资。
这也决定了,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家里有薄财家庭的专利,对于大部分人家来说是没有半点指望的,绝大部分孩童依旧被挡在学堂之外。
魏广德想要做的,就是是否能够把这些孩童聚集到学校里,实行大明版的义务教育?
如果官府把夫子集中起来办学校,像后世那样一年两期,每期收少许铜钱,或许就会有更多人家把家中子弟送入学校读书识字,进而开智明理。
这个可能是存在的,中国人对读书人的推崇,也是融入血脉里的。
如果能够只出很少的铜钱就让自己孩子读书,大部分国人都是会愿意的,只要他们承担得起。
后世,教育开支已经成为社会各家各户重要支出之一。
如此耗费财力,但大家依旧乐此不疲。
接下来就是官府的事儿,如何办学的问题。
各地的秀才不能为官,倒是给他们个八九品的官身,让他们出任学校的老师。
他们在家里办私塾,其实还不是为了赚银子。
官府委派他们,发给俸禄,有了稳定收入自然应该不会拒绝,师资问题就解决了。
至于校舍,这年头还真不难办。
府县周围找块官地盖房不是难事儿,一应支用若是让地方拨付,怕是问题多多,就有提学监督,户部或者礼部提供相应费用。
至于朝廷这笔钱财怎么来,魏广德也想好了,张学颜不是说朝廷新增税银各部衙门都要打主意吗?
劳资现在就安排上,牙税这笔银子,大部分用在建校舍和老师的俸禄上,绝了他们的心思。
让大明绝大部分百姓有机会读书识字,有天赋者不会被埋没。
最重要的还是扩大“士林”的规模,让一些别有用心者不能轻易煽动读书人。
现阶段想把后世的专业建立起来那是痴人说梦,不过就是能在四书五经外建立算术等寥寥学科而已。
让圣学传播更广,那帮老学究应该不会反对吧?
打出继往圣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