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克制自己。「是以律仪戒为主,增上而作也」,这个就是关键点,重点在这个地方。
就是说菩萨的行持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但是你一定是以摄律仪戒做基础,我们有志于行菩萨道一定要注意这个观念。就是说你刚开始学习菩萨道,你不要急着去度化众生,当然我们对众生有一种希望他离苦得乐的意乐,这个是要赶快栽培起来,但是你不要马上付诸行动。
我一开始出家、刚开始发菩提心,我做什么事呢?你要做一些调伏自己的工作,也要把你内心的情绪稍微整理一下,因为菩萨道最忌讳的是瞋、慢、嫉,瞋心、慢心、嫉妒心,如果我们在开始度众生之前没有先把自己的瞋心、高慢心、对众生的嫉妒心调伏,而直接去度众生,就会引生很多很多的过失,甚至于对整个佛法的住世、对度化众生会产生更加负面的影响。就是你这个负面的情绪会随顺你善法生起的时候表现出来,就染污了你的菩萨道。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所谓的持戒就是你刚开始要调伏你内心的瞋心、慢心、嫉妒心这种负面的情绪,你对于这种负面的烦恼要生起厌离,厌离的功能,这是持戒最基本的一个基础。「以彼思之串习,而成上上圆满戒波罗蜜多,非谓于外能令有情胥离损害之门。」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去串习,就是去修止观,来思惟瞋心、慢心、嫉妒心的过失。
假设我们今天在刚出家修行的时候,对内心的瞋、慢、嫉不加以调伏,以后我们做再大的功德,这些功德都会变成一种过失相,我们对于这样的过失要一次一次的思惟来厌离它,慢慢的就成就一种究竟圆满的戒波罗蜜多,从一种对于瞋、慢、嫉的调伏,慢慢生起清净的大悲心,然后再付诸行动,这样子你所有的善法都跟无上菩提相应,都不夹带个人的私欲,这样子的戒法就是所谓的到彼岸,就是成就大般涅槃彼岸。所以持戒的定义不是约着外境,能够使令有情都远离损害,是约着你内心当中对众生的损恼,这一部分的过失消灭,安立做持戒。
以下宗大师引《入行论》作引证:「从得远离思,说戒到彼岸。」就是说从我们内心当中能够产生对损害众生的远离,以这样的内心的造作来安立你这个戒是圆满到彼岸。
在这一段里面宗大师也提出一个例子,说为什么戒是安立在内心这种远离损恼众生的功能,他说:佛陀戒波罗蜜圆满,但是无量无边的有情还是在苦恼当中,换句话说众生是不是离苦得乐,跟佛陀的戒波罗蜜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戒波罗蜜一开始的定义是约着菩萨本身内心当中一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