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或无气力」,就是你身体很虚弱,虽然没有病,但是身体虚弱也不适合外出;
(3)「或心狂乱」,你精神错乱;
(4)「或处悬远」,这个居士请你去的处所太遥远了,来回会耗损太多时间,或者这个悬远也不一定说处所遥远,也可能是交通不方便耗时太多;
(5)「或道有怖」,这个道路当中有种种恐怖的情况,或者是有盗贼的出入、或者刚好有某种传染病的流行。
(6)「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这个地方古德的解释有两个内涵:第一个是对方的身口意有过失,你拒绝参加,对他产生一种反省、检讨的力量;第二个是施主的发心不正,他表面上邀请你去应供,但是他内心当中可能另有企图,可能因为你的应供而增长他的名闻利养,这样子菩萨如是的观察可以拒绝,因为他不是真实要供养,所以这样子也可以说是「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就是他的发心不正。
(7)「或余先请」,你事先已经答应其它人去应供,时间相冲突了;
(8)「或为无间修诸善法 ,欲护善品令无暂废」,你正在做一种行门的加行,你可能在做一种定课、或者团体的共修,你希望这个善品的加行不想要停止,比如说你正在闭关、或者打佛七等等之类的,这种行门加行你不想暂时的停止;
(9)「或为引摄未曾有义」,前面是行门,这个是解门,就是你正在「引摄」,就是你正在学习,你心中「未曾」生起的甚深法义,就是你可能正在学习一个新的法义、或者正在听闻一个新的法义;
(10)「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可能你正在修止观,在寂静当中深入的思惟观察「法义」的内涵,你不想因为应供的因缘而打断你这样的一种修行;
(11)「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正如你在闻法思惟法义不想让他退转的因缘,就是说你正在为他人演说论义,乃至于决择事相的差别,有这种情况也是开缘;
(12)「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你内心当中知道对方不是发好心来供养你的,他是怀损恼之心假装来供养你,事实上是没有供养的事情;
(13)「或为护他多嫌恨心」,就是说如果你去参加这个应供,可能会引起众多人的嫌恨,因为你的参加,有很多人会嫌恨你、讥嫌你,你为了护持多人的心,就可以不去;
(14)「或护僧制」,就是说对方这个居士是邪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