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需要一些僧团知识的关怀、慰问,所以这一条戒对利他来说,对摄受众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缘。
我过去参加男斋斋戒会的时候,有一次忏公师父在斋堂开示,他说:我们有志于菩萨道,有三件事情很重要:第一个解门,第二个行门,第三个性格。第一个是解门,你要有见地、有高超的见地,你要判定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判定是非这个解门、这个正见很重要;第二个是行门,你要有行力,能够拜佛、念佛,乃至作务等等;第三个是性格,你是不是养成一个谦卑恭敬的性格。
忏公师父说「这三个最重要的是性格」,他说:「你有天大的解门、天大的行门,性格不好,这个人还是不行」。
我体会老人家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是修小乘法,小乘法观察世间是无常、苦、无我的,他也不管众生得度不得度,他一心一意的趋向于空性的涅槃,所以这个性格好坏其实是帮助不大。但是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有志于正法的住持、对众生善根得度与否你有一分的期待跟关怀,那你的性格就非常重要了。
众生第一个接触的是你的性格,你的性格好众生就愿意亲近你,进一步众生才看到你内心当中美好的德行,所以众生第一个跟你接触的是看到你那个亲切谦卑的性格,所以这个地方对摄受众生来说又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所以佛陀的智慧跟慈悲就安立这条戒,以便菩萨在自利方面能够上求佛道,在利他方面能够下化众生,所以我们应该恭敬同法者。
庚四、不往应供戒
辛一、明犯相
壬一、明染违犯
前面的三条戒,布施的所缘境是三宝、或者是同参道友,是偏重在敬田,我们所恭敬的众生;这以下的四、五、六、七,有四条戒是偏重在我们的下辈,一般的众生,属于悲田,悲田,我们应该生起一个施舍怜愍的心。「不往应供戒」就是说有居士真诚的来请我们去应供,而我们拒绝,这个就犯到这条戒。这当中分两科,先看辛一、明犯相,犯戒当中又分成两科,先看壬一、明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净戒律仪的菩萨,他来延请,这个他主要是指在家的居士,就是对佛法有信心的在家居士,居士他以恭敬、或者感恩的心情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到哪里去呢?或往居家,或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