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科举分为两种,即常举和制举。所谓常举,便是“常贡之科”,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科举考试,时间和科目较为固定;制举又称制科,是皇帝为选拔特殊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不定、时间不定,是特殊选拔考试。
今年的常举,李承乾加了一倍的进士名额,为了就是选拔更多贤良官吏。而今年的主考官,他也是选择了寒门士族的领袖-中书令-马周,士族大家出生的吏部右侍郎-岑文昭却成了副主考!
让寒门子弟做主考,这还是大唐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对此,不少臣工在私下是有议论的,可他是太子指定的,东宫如日中天,他们就算不满,也只能忍着。毕竟,相比于科举那几个名额,得罪了东宫,多少有些不划算,反正入仕的途径不止一个,何必在这上面死磕呢!
今天,马周、岑文昭来东宫,就是来聆听太子的教诲的。有制诏举人,皆标其日而搜扬知之,志烈秋霜、词弹文律、抱器怀能、茂才异等、才膺管乐、道侔伊尹、贤良方正、军谋宏远、明于体用、达于吏理之类,选什么样人,侧重什么,还需要太子明示。
“这些年来,朝廷在科举取士,多数留在了京师,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改善京畿官场的风气。”
“但今年不同,我们的常举,要侧重于选拔地方官吏。文章华不华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务实求真,沉稳、踏实!”
与往年不同,今年还要增加殿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这样是会出现多次会试合格的考生,但在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虽然会算是一些人才,但也更能直观的选取合适的人才,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并以为常例。文须洞识文律,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若事义有滞,词句不伦者为下。其经、策全通为甲,策通四、帖通六已上为乙,已下为不第。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则为时务策论一道,题长二、三百字,考生策文不限长短,至少两千字。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八人分别评分,以甲乙丙丁四类,得分多者入围。
会试的题目,由李承乾来出,这也是近几年的常例。殿试的题目,由陛下现场草拟,这也是出于天子随心的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