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和岑文昭点点头,他们原以为多一倍的进士名额,会多取不少人。但现在看来,这个便宜不是那么好捡的,加了殿试,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天子亲自参与考试,当着天子的面作答,这可是对考生巨大的精神考验。得有多少人,因为不堪压力,而作答出现重大的问题。
可是,太子说的对,挑选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位置,总比先拿来用,再把不适合的人剔除更为直观,更为划算,朝廷少走弯路,百姓少遭一些罪。
当然,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其他正常的手续,也是要进一步的加强,太子不希望今年的科举,出现什么不合适的事。马周二人都是清楚,太子指的是什么。每年进入考场前,都会淘汰一批夹带者。总有人抱有侥幸之心,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们也只能保证,在考场不会出现作弊、抄袭之事,他们已经把这事交给李义琛、李义琰、李上德三官负责。
.........
二臣离开后,李承乾点了烟头,正准备休息一下,李恪和长孙冲便来了!
李承乾开口吟道:“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己悬.......,十二街前楼阎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开科取士,为国抡才,这是何等的荣事!为了更加公平,今年不仅要继续实行糊名制,更要彻底取缔行卷。李承乾要二臣通知下去,今年谁搞行卷,谁就会戴上一顶干预科考的帽子。
汉朝选拔官吏实行察举制,地方官员,推荐本州县内比较出色的人才,要具备廉洁、孝顺等基本德行的人才,经过上层的审核以后,就能够直接做官。这么做,营私的空间太大了,像袁绍那样的四世三公之家,世家门阀是怎么产生的,都是源于这个制度。
两晋南北朝,基本实行的都是九品中正制,但也只是察举制的翻版,达官显贵掌握着选拔官吏的主动权,门阀制度彻底垄断了官场,世家子弟充斥朝堂,甚至出现了把控朝廷风向,掣肘皇权的行为。
从理论上来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入朝做官,这是读书人最理想的晋升通道,至少比过去那些制度强得多,也具备了相对的公平。
但这个公平还不够!李承乾要的是,尽可能,是尽最大的可能,促进这种公平!而行卷,是阻碍这种公平的一块大石头,所以就需要搬掉他。
这个问题,李承乾早年就交代过长孙冲了,这些多年了,也让他一直关注着。现在,是时候了,彻底终结这个科举制度中的毒瘤。
五姓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