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去。
这和当初洛氏在感应不到素王后,担心衰败后灭族,于是跑路到辽东凛冬城,有异曲同工之处。
事务总会随着现实而改变,曾经圣旨下来,就只能跪地等死,根本就没地方跑。
唯一能跑路的就是草原,但草原过去太难,很可能死在路上。
现在随着大唐向四周的开拓,给了很多人这种机会,原来这个世上,除了中原之后,还有适宜人生存的土地,而且距离大唐这么远。
洛苏来到南洋之后,看了这里的水流条件,又看了看两广以及会稽那连绵的群山。
这里其实也是一片天然的割据之地,中南半岛的水热条件太好,足以撑得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如果这个国家还能取得两广,就能获得一片抵御北向的屏障。
不过。
洛苏站在高山上,望着那连绵的土地,“没机会了。”
没机会了。
从大唐踏上这里开始,从文化开始同化这里开始,这里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洛苏就在广州,给洛阳写了一封信,不是给武曌的,而是给太平的,等到太平登基后,再打开这封信。
其中是关于防止周围封国产生自主意识的内容。
“在帝国的西南山区中,有许多传承多年的土司,这些土司和汉人的习惯格格不入,进而在这里造成事实上的独立。
现在,在分封的国家中,同样产生了这种情况,如果这些权贵长时间盘踞在当地,和中原形成事实上的政治隔离,那必将产生政治上的远离。
这个问题要格外的重视。
不重视这个问题,分封国的分裂就是可以预见的。
分裂独立建国只是第一步,在分裂后,如果在和上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那就会进入下一步,即从文化上,开始驱逐有关于上朝的一切。
最终,一套以本地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就会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本地主义的思想,就要重新花费极大的代价进行整合,且效果不一定显著。”
洛苏对此很清楚。
当初的邦周统一后,全天下的贵族都说一样的话,执行同样的礼仪,敬拜同样的至高神,那是第一次大一统。
但在逐渐的分化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结合当地的特色来搞自己国家的主义。
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吴国和越国,已经到了断发文身的程度。
其中齐国、楚国、秦国这些地处边陲的国家,都有不同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