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描写的人、物、景,剧组不辞劳苦地全国各地选演员,不问身份背景,只要形象性格符合书中人物,都会想尽办法拉进剧组,这些演员在当时来说,籍籍无名,但最终因为一部《红楼梦》,互相成就,这在后世拍戏就要找大牌一线的影视圈,是不可能的事。
剧组为了选最合适的景,也是全国各地辗转,而不是随便搭个摄影棚完事,为了给后代留下可供参考的实物,剧组最终花了在这个年代来说不菲的价钱,在河北某地落成了荣国府、大观园等建筑,直到几十年之后,依然在影响世人,这是后来拍完一部电视剧,就拆掉摄影棚的剧组不可能相比的。
其次,正式开拍前的集中培训更是开了中国影视圈的先河,从最终成片的效果来看,这也是极其重要的。
后来许多电视剧只要演员到位,一人一个剧本研究几天,或者干脆现场背,或直接弄个提词器,又或者直接让演员张嘴“1、2、3、4、5、6、7、8、9”的狂喷,这样就敢拍。
87版《红楼梦》可不是这样的对待表演工作的,剧组的所有演员都是全国各地去找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是科班出身。
王福林导演这样决定,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可他依然坚持,只要是因为这样的人可塑性强,没有太多的套路。
在演员招齐后,剧组也并没有急着分配角色,而是对这一群小演员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培训,三年啊。
后来的电视剧组,三个月有吗?
三周有吗?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大牌,不到电视剧开拍前一秒,都不到场,甚至拍戏的时候,有一点儿不满意,直接走人,更有甚者,甚至连剧组都不来,全程靠抠图,仗着自己是大牌,私下也不跟其他演员配戏找感觉,这样就想拍出好的电视剧,想超越经典?
特么门儿都没有!
易青前世看了太多所谓的大牌演员,那些人真的好意思说自己是演员?
这些所谓的大牌也就是被人称作流量明星的一个群体,而催生这个群体诞生的,则是一些资本盲目的投入,只要有流量,有关注度,就能当演员,就能演戏,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从什么时候开始衡量一个演员的标准不再是演技,而成了流量的?
这些毫无演技,只会对着摄像机镜头卖萌耍帅的所谓“演员”,带着迷之自信闯入影视圈,以背台词当做敬业标准,以擦破点儿油皮当做敬业标准,以天刚蒙蒙亮就来到剧组当做景标准,殊不知,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