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哈维-米尔克,美国人,支持同性恋平权运动,也是美国政坛中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在几十年前吧,当选旧金山市政管理委员会的委员,然后没几个月就被枪杀了。”
曹阳也不记得是哪一年当选的,只要告诉贝尔曼地点,那就非常容易查到。
“被枪杀了?”
贝尔曼激动地恨不得拍大腿,政坛、同性恋、第一位、被枪杀,这些组合在一起,只要拍的质量还行,最主要的是演员能演好人物,那就非常容易获奖。
这他妈每个点都踩到了政治正确上了。
这还是他不知道曹阳要给电影再“解读”一下,如果知道了,肯定会更加兴奋。
电影能拍成什么样,贝尔曼不敢保证,但在调教演员方面,曹阳就没让人失望过。
“放心吧,交给我,我保证用最短的时间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就让这部传记电影,成为我们征服奥斯卡的开端。”
贝尔曼挂了电话,就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
曹阳挂了电话,就开始思考这种电影怎么拍摄。
哪怕不知道原型人物的具体事迹,但剧本还是非常容易构建的。
最简单的框架就是同性恋身份,肯定有男朋友,一般人物就因为分手,决定从政。
高尚点就因为看不惯不平事,如对待同性恋不公平,决定从政,准备改变这一现状。
竞选失败,从头再来,再次失败,吸取教训,再来一次,终于成功了。
然而,怎么可能没有转折呢?
事业成功,爱情肯定要受到挫折,人哪能一帆风顺,那就来个男朋友受不了他专注事业,从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分手。
最后肯定被多数人认同,得到支持,准备大展拳脚,然后就被干掉了……
人物传记都有个相似的模版,就像写一样,起承转合嘛。
最后在搜集到的事迹里,挑选出来一些,往框架里填充就行了——人生嘛,不都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的,大抵如此。
曹阳开始动笔构建剧本框架,在答辩之前,先把这个写好就行。
同时,也开始考虑男主角的人选,总得有个大概范围。因为还没有具体资料,曹阳不知道哈维-米尔克死时多大年纪,但原版中既然是西恩-潘扮演的,年龄圈定在四十到五十之间应该没有问题。
可以让贝尔曼重点给这些人群放出消息,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大明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