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高高在上的儒宗,如今只是百家学说之一而已,皇爷爷废掉的东西,我自然不会再捡起来,”说着,朱翊钧继续道:
“部堂方才言,只效忠皇上,此诚为法度所定,然则法度之外,尚有天道循环,有自然之理。法家云:‘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此法之公正,然亦需知,法之根本,在于维护社稷之安稳,百姓之安宁。”
听到这里,张居正明白,这位裕王世子,是要从法家的角度来诡辩,说服自己。
如今的大明,治国之道,早已从原先的霸王道杂之,变成了如今的百家并用,启思革新。
这些都是很大,很多,很杂的东西,更是大明天从嘉靖四十七年,数次朝堂权力洗牌,历经几次变法才形成的全新的王朝体制。
张居正没指望朱翊钧现在就能说出更新的东西,只要他的理念不偏于现如今王朝体制,在他这里就算是过关,达到合格标准了。
儒家的理念他现在已经考察过了。
朱翊钧现在用法家的理念来与自己论道……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政治事功与伦理劝导,王道者稳固其统治的核心要旨。
如此看来,这孩子,还是有点东西的。
“我作为世子,虽未即皇位,却也是社稷之未来,百姓之希望。”朱翊钧继续侃侃而谈。
“你效忠于我,实则是效忠于社稷之未来,效忠于百姓之福祉。此非僭越,而是顺应天道,遵循自然之理。”
听到这里,张居正眼底闪过一抹惊讶之色,这是道家理念?
果然,跟着就听朱翊钧开口道:“道家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之道,在于顺应时势,而我,正是这未来时势之代表。”
“再者,法家强调‘法治’,而非‘人治’。”
“你效忠于我,并非效忠于我个人,而是效忠于我所代表的法治精神,效忠于我所承载的治国理念。我若即位,必将秉持公正,推行法治,使国家昌盛,百姓安乐。”
“你今日之效忠,实则是为明日,国家之法治,奠定夯实的基础。”
朱翊钧道法并用,身上的气势也毫无保留的放开,筑基初期的修为也不自觉的释放出来。
“且道家又有‘无为而治’之说,意指顺应自然,不妄为。”
“自然是什么?”
“在大明,自然是天道,也是皇族!”
“你效忠于我,并非要你违背本心,强行为之,而是要你顺应天道,顺应自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