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燕帝国都是按照这样的历史规律消亡的。
关于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规律,我们始终都绕不开一个核心,就是已经历经两千多年的中原文化,也可以称为十六国时期之前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游牧民族不断的迁徙和征战都是围绕在努力的向我们中原文化学习的关键点而发展壮大的,这正因为中原文化是当时社会最为先进的文化,所以能够吸引游牧民族想方设法的学习,想方设法的汉化。同时,也因为这些游牧民族文化的注入。我们的中原文化也不断的兼容并包,推陈出新,展现出来了丰富的活力。
而由后秦帝国所掌控的关中地区以及其势力范围所波及的西北地区出现了如此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其实同样也是羌氐族群在基本完成汉化之后,所形成的又一次民族融合的血腥兼并,这种兼并同样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形成的一部分。实际上。造成十六国乱局的直接原因,就是当时入主中原的三个游牧民族族群依次完成汉化而导致的。这三个族群所存在的时期分别就是匈奴族群基本完成汉化的十六国时期的前期,羌氐族群基本完成汉化的十六国时期的中后期,以及鲜卑族群基本完成汉化的十六国时期的末期和北朝时期的前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北朝时期其实就是十六国时期民族大融合血腥期的一个延续,其中后期也是这些游牧民族最终完成汉化的关键时期。到了北朝时期的中后期,在鲜卑族群的带领下,所有在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在这一时期最终完成汉化。从此以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展现出来了崭新的一面。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已经封邦建国的匈奴铁弗部,他们在十六国时期的末期通过建立胡夏政权,来完成自己部族的汉化,足以说明他们与匈奴族群的差距。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看作一个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事实上,在我们的后世史家对匈奴铁弗部的定义,说他们是杂胡的学者更多,实际上,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铁弗部和建立北凉政权的匈奴卢水胡系在部众的复杂程度上,都是比较类似的,称之为杂胡应该更为合适。
尽管这两个部族在十六国时期的末期虽然都建立了一定的功勋伟业,但是因为其部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导致了其部众难以同心合力的谋取更大的发展,最终这两个杂胡所建立的政权,依然避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而最终结束十六国乱世的北魏王朝的主体部族鲜卑拓跋部却是鲜卑族群血统最为纯正的一支,从这点上来看,我们人为划分出来的这三个族群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随着羌氐族群建立的后秦帝国的瓦解和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