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好悬才捞了个倒数第二。
去年本省税赋收了多少来着?
有十万两没有?
啧啧,十万两。这点银子皇上和户部都看不上眼,大手一挥直接全部留存地方了。可就是这点银子也不够养活云南三十万大军呐。
十万两依世子夫人之力,拿的一点负担没有。
只是,让他们接受一省税赋不如世子夫人一月生意赚得多,多少有些心里犯酸,牙疼。显得他们这些领朝廷米的人没有作为。
“可是世子,本省税赋本来就收得少,不足以支应军费,这再减少商税征收,怕是更加支应不上。”
总不能年年让世子夫人填补吧?再者说,若试行今年之后,明年恢复原样,会不会令商户不满?若引起动荡,就不美了。
谁不盼着生活定定?
“滇地想增加税赋,依靠征收杂税,无济于事。还是得开源。首重是增加人口,广囤田。老侯爷在世时,囤田达七百余万亩,老侯爷去后至今,增加田亩数不足两成!”
一句话说得黔国公和穆昂低下了头。
他们老父亲,入主滇地,那会什么都没有,还囤了七百多万亩田,可他们这些不孝子孙,站在前人开垦过的大好山河上,这么多年了,囤田数量竟增加不足两成。
被穆俨点出,脸上只觉热辣辣的。
“老侯爷和先侯爷,广囤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不仅解决了本地驻军全部供给,余粮还能给军队增加收入。如今多有不足,一半以上还要靠各地衙门税赋贴补,以及向朝廷伸手。”
黔国公头又低了低。
穆俨又道:“如今部分卫所施行双季粮种植,军田里已种上冬小麦,若明年春上冬小麦丰收,立即全军推广,实行粮食自给自足。”
大厅里交头接耳,若三十万大军能实现自给自足,受的掣肘就会少许多。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另外,充盈人口之事,还需各位群策群力,多想一些好的法子。那些流籍寄籍,鼓励他们就地入籍之外,还要严查冒籍一事。若有条件,也鼓励他们就地入籍。”
科举取仕,朝廷为显公平,各地录取条件宽严不一,这就导致教育发达地区的学子向边远地方流动,产生了冒籍现象。
假冒他省之籍进行科举投考。
兀朝时期,百年间云南也不过出了五位进士。至本朝,一直到永康九年,云南才首次实行乡试。而隔壁税赋垫底的贵省,学子们乡试还要跑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