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心里不高兴。可是如果其他人对马寻失礼,说不定就是藐视上官了。
所以还是礼多人不怪,他们没办法挑马寻的理,自然也不希望被马寻挑理了。
既然道理大家也都明白,该怎么做自然也就是心里有数了。
马寻也开门见山,问道,“听闻吏部选了几人过去?”
魏观立刻让人送来名单,说道,“朝中尚有官职空缺,虽然陛下令人遍访贤才,只是依然不够。”
这也是朱元璋的一些无奈了,他还在求取贤才,不问出身、学问等,有能力的就为官。
可是依然会有很多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入仕,或许是早年经历官场后灰心丧气,或许是一心只忠于元朝,也可能是岁数太大等等。
马寻仔细的看着名单,这都是被吏部要去的国子学学生的名单,以及他们在国子学的表现。
不只是读书,也有师生们的一些评价等。
仔细看了看,马寻笑着开口,“能为陛下分忧就是好事,国子学还是要抓紧,这到底是我大明储备官员所在之地,是文华之地。”
魏观就开口说道,“国舅过誉了,下官等只是做了本分。”
本分不本分的暂且不说,单纯的就魏观等人的管理来说,这还是不错的。
遍访群贤可能效果一般,好在能够从国子学征召一些学生顶上去,官职还不至于出现太多空缺,朝政和地方都有官员管理。
马寻随即问道,“明年国朝第一次开科取士,国子学的这些人准备的如何了?”
只剩下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了,马上就要开始大明的第一次会试,文官系统的对于这件事情无比认真。
而第一次会试,大概率是国子学的学子们中榜更多。
这些也算得上是文官的优势所在,开国初年他们的权力等确实比不上勋贵、外戚等。
可是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选拔,无数优秀的学子进入官场,这样出现的人才就多了,比起勋贵集团等就要有能力了。
所以现在也只是暂时的‘蛰伏’,过个几十年、上百年,文官就有机会熬出头了。
不过对于魏观等人来说,几十年肯定等不起,他们更希望现在就能够完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可以现在就打下基础。
魏观随即开口说道,“国舅也知道朝廷现在缺少贤才,我大明文治才只是刚刚开始。”
马寻点头,随即说道,“是想说国子学的生源不足?我记得陛下也有旨意,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