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不必去作一些干预。
「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你不去教化他,是对他产生一种一时的对治,因为你不为他教化,他因为这样的因缘能够产生反省。
「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这个广行非法的人对三宝的信心不够,对三宝信心不够,你为他讲一些善恶因果的道理,他不但不信受,而且反而起嫌恨之心,对他完全没有帮助,因为他根本没办法接受;
第八「若发恶言」,他不但不能接受,就是你为他讲佛法,他可能要毁谤三宝,跟三宝反而结恶缘,那这个过失就更重了,所以我们暂时不为他宣说;
「若颠倒受」,这个人他的内心邪见坚固,可能是外道种性,你为他宣说正理,反而增加他的邪见,他会产生错误的理解,那这个时候是开缘;
「若无爱敬」,就是对方对你根本就没有爱敬之心,对你是种种的轻慢,你为他说法,你自己有过失,他也得不到利益,所有弘法的因缘都是在彼此恭敬的因缘当中成就。
「若复知彼性弊儱戾」,就是对方的个性性弊,他这个人执着心重,不管什么事情,他内心当中发生以后,他就是挥之不去、放不下的,而且儱戾,个性刚强很难调伏,不听劝谏。这种情况说法都没有意义,所以不为宣说,皆无违犯。这个地方是爱语摄,就是我们尽量用柔软的言词来表达佛法的道理。
在佛法的修学当中讲身口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身口意三业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意业,你的正见。
宗喀巴大师说「正见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个人没有正见,他很难创造善法,就是有创造善法也不能相续坚固。所以当一个众生已经起颠倒的时候去造罪业,菩萨这个时候你有责任为他宣说如实的真理,使令他明白生命的真相,不要继续的造作下去。
当然从开缘的情况,这当中有条件,你要观察他能不能接受,因为弘法的因缘都要在彼此恭敬的基础之下才能够得到利益。如果对方根本对三宝没有信心,甚至于会出言毁谤、乃至于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个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去宣说佛法,是这个意思。
菩萨的戒法有两个法门:一个是根本法门,菩提心、正知见;一个是枝末法门,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断恶、修善、度众生。
我们一路学过来,你会发觉,佛陀在宣扬菩萨的戒法,佛陀在有关摄律仪戒、摄众生戒,就是断恶、修善成就自利的功德,佛陀制得比较重,开缘的情况少;而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