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嫉妒心跟憎恶心,当然对方有坚固的瞋心跟嫉妒心,也就没办法解释了,解释可能会让对方又再一次的毁谤;「若自出家」,身为一个出家人,为了随顺佛陀的制教而行托钵的善法、或者修行种种的戒定慧,当然在修习戒定慧的时候,有时候是违背世俗之道,因为你的出家关系,引起在家人的毁谤,这件事情让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修学善法,我们要尊重佛制,这种情况是开缘;「若忿蔽者」,就是对方被这种猛利的瞋心所蒙蔽,在这个气头上,我们暂时的不护不雪,等到对方心平气和再加以解释是可以的;第五个「若心倒者」,对方精神错乱,当然你就是解释也没用:在前面的五种情况下,即使是「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这个地方等于是统摄所有「护世讥嫌戒」,任何一个会让众生讥嫌的事,我们都要事先的避免,乃至于事后的解释。我们在声闻戒里面,佛陀对于护世讥嫌是明白的一个一个解释,「这件事什么不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因为声闻戒本身有一定的时节因缘;但是菩萨戒本身是通三世的,所以菩萨戒在护世讥嫌方面,没有明白的说哪些不能做、哪些要做,他只告诉你一个原则,会让众生产生不信重言,这件事情就不能做。
为什么佛陀不明白的解释到底哪些不能做呢?因为「护世讥嫌」每一个国家的因缘不同,你看看,以出家众来说,如果诸位到过南传国家:到泰国去你吃肉,居士不会讥嫌你;但是你要过午吃东西,那是很严重的,他认为你这个出家众不守戒行。但是在中国佛教:你晚上吃东西,居士不一定会讥嫌你;但是你要吃肉,就件事不得了了,说你这个出家人不守戒行。所以中国佛教的讥嫌跟泰国佛教不一样。
比如我们讲现在的因缘,比如说你插队,佛在世的时候,声闻戒没有说你不能插队,但是你没有排队去插队,人家会说「你这个人没有修养」。所以诸如闯红灯、插队、嚼槟榔这些,这个声闻戒都没有制定,但是这些事情都会让众生产生「不信重言,谤声流布」,所以这些都要避免。在家居士也是有这种情况,比如说你受了菩萨戒,隔壁的邻居都知道你受了菩萨戒,就算子女托你去买一些非法的东西,买肉、买什么非法的东西,你都不能去做,虽然你内心当中没有染污心、你不是自己受用,但是你要考虑别人看到你这样做,他内心是一个什么想法。
就是说我们讲观照,观照有两种:一者、回光返照自己的心,那是一种自我的调伏跟反省;二者、身为菩萨你还要对外观照,你要看看自己的行为对众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