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大火跟毒蛇是没有一点好处的。但是到菩萨戒的时候,对珍宝的看法就有一点改变了,珍宝是无自性的,它有可能会让你堕落;但是你处理得当,珍宝也会变成一种广大菩萨道的力量,它能够盖个道场、来办一个念佛堂,使令很多众生因为这样的因缘,在这个地方栽培善根。
所以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对珍宝的看法,你会发觉心情截然不同:一个是完全的否定;菩萨在菩萨戒里面对珍宝,佛陀是引导你正确的去运用它。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点:我们在研究戒法,你要知道这个重点在哪里,我们把这条戒再加以回忆一下:「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这个地方是「他持」,就是说他主动来供养你,不是你去找他的,这个地方你要注意。
就是说即使你是成办佛教事业,你也是随缘尽分。我们一个出家众品格的高尚在于无求,对众生无所乞求,我们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情,没有因缘我们就用功,人至无求品自高。所以这个地方是说居士主动发心护持三宝,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从开缘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来,你要考虑对方在布施的时候,他的能力是不是堪可、是不是超过他的负荷。这两个考量,是我们对珍宝是不是该接受的判定标准。
庚六、不施其法戒
辛一、明犯相
壬一、明染违犯
这条戒是说有居士来向我们求法,而我们不为他说法,这样子就犯了这条戒,这当中分两科,先看辛一、明犯相,犯相当中先看壬一、明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来求法,他指的是一般的有情众生,不管是富贵、不管是贫贱,他有心来向你求法。
这个求法在古德的解释有两个内涵:第一个是求我们为他说法;第二个是他来跟你求索这种法宝经论,他跟你要一些佛法的数据,这都是属于求法。菩萨因为嫌弃对方、看不起对方、或者瞋恼对方,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嫉妒,这个嫉妒就是不耐他荣,别人有功德的境界出现,我们内心当中不高兴,也就是说你恐怕因为为他说法的缘故,对方的能力超过你,所以你对他产生嫉妒,因为内心怀有嫉妒,就做出了变异的行为。
这个变异是说你并没有完全的说出你所觉悟的法门,你有所保留,你可能有十分,你只讲八分、乃至于七分等等。
为什么你会有所保留呢?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