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昭的政策一律鼓励生产,推崇贸易。
蒙古王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只有贸易,在北方收纳的税以及粮草,大多都是要归于周人乡绅地主的头上。
在地方上的百姓生存压力,楚世昭的治下相对安逸,蒙古统治的北方就不是很太平,频频的起义,也是不断给楚世昭续一口。
打到这个阶段,蒙古人被迫西征,不是他们不想打楚世昭,是蒙古人没得选。
楚世昭的防守策略实在是过于稳固,而且又有震天雷这样的火器日益成型。
他从来不盲目和蒙古人选择野战,通过震天雷的射程和城防,不断地压制蒙古人的攻城路线。
蒙古人也不可能真拿自己骑术专精的精锐跑去当炮灰,搁那攻城头,负责主攻城池的,只可能是周人的步兵部队。
说实话,在古代战场吧,你打顺风仗,那是一个比一个勇,你打逆风仗,打了一次,后续就不可能卖命了。
为什么游牧民族要打仗。
因为穷,打仗打赢了可以抢别人的东西。
一直打仗,又打不进去,一直看着身边的同僚在战火中死去,这给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北方大族也不是傻子啊。
有利益才卖力,打不了,还天天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那不就是给别人趁虚而入的机会。
实力才是自身地位的保障和根本。
保存实力,象征性打打,打不进就告诉蒙古人,实在是不好打。
蒙古人又不可能真的往死里逼迫,把他们赶到楚世昭这边的阵营去。
像蒙古这种以打仗经济为生的民族,他就属于只要能赢胜仗,就能一直推进下去,只要耗住了,打不赢,就自然崩掉了。
西征是蒙古人选的吗?
是他们打不过楚世昭,推进不了,那不就只能换条路打了。
但是蒙古人在西征的路上一往无前,就越显得楚世昭这一方有多么的难啃。
现在就属于是楚世昭和蒙古王庭互相卷各自的军事能力和素养,拉出来的军队,往外一溜,都是极强的。
【晟武十五年二月,铁木真再度西征,五月,蒙古与罗斯、钦察组成的联军会战于迦勒迦河之东,因罗斯诸王公互不团结,不能协同作战,终被蒙古军一一击溃。拖雷和哲别统兵抄掠罗斯南部后东还,经伏尔加河,又攻掠保加尔人,然后再由里海、咸海之北返回蒙古草原。】
【此次远征,使得蒙古军的足迹远抵克里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