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皇上尚未下明旨而已。”
“如今兵部询问咱们组建新军的规模人数。你说说看,报多少人为宜?”
戚继光说出了一个令胡宗宪感到吃惊的数字:“三千。”
胡宗宪皱眉:“这么少?朝廷好容易同意募兵。咱们只募三千人?”
戚继光拱手道:“胡部堂请听属下一言。自古兵不在多而在精。”
“如今属下既有唐顺之唐先生的精妙阵法,又有西夷的好铳、快炮。只需三千兵源,便能将其练成一支常胜军。”
“且若咱们报上去一万人两万人的数字。恐怕朝中又要有人风言风语,掀起风波。”
“三千人这个数字,一来不起眼。属下想,朝中各方都能接受。”
“二来,把新军交给属下来练,三千人已是足够!可抵三十万卫所军。”
戚继光的话语中透着满满的自信。
胡宗宪沉思片刻后说:“罢!我信你一遭。就定三千人。不过关于兵源从哪里来.兵部让咱们暂缓决定。”
戚继光闻言色变:“难道朝廷不准咱们从义乌招兵?义乌人是最适合编练新军的。那次抢矿械斗,属下亲眼见到义乌矿民的血性。”
“属下打过不少仗,见过不少亡命徒。但义乌人.可怕可怕。”
“若不能从义乌招兵,宁可不组建新军。”
胡宗宪笑道:“你别急啊。似乎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了义乌人的坏话。我刚接到一张滚单。”
“滚单上说,宫里派了一位钦差,到义乌寻什么斗鸡。你猜这钦差是谁?”
戚继光问:“谁?”
胡宗宪答:“咱们的老熟人,林十三。我想他此来义乌寻鸡是假,考察义乌兵源是否可靠堪用是真。”
戚继光松了一口气:“还是朝中有人好办事啊。林传奉定能如实禀奏。”
胡宗宪道:“我听说义乌有两个大族。一姓吴,一姓陈,对嘛?”
戚继光颔首:“今年夏天抢矿械斗,就是吴、陈两姓打的。吴姓族长名叫吴惟忠,陈姓族长名叫陈大成。”
“这两人年纪都不大。火爆脾气,一点就炸.”
胡宗宪道:“你去传话给他们二人。朝廷钦差到了义乌,若出半点差池,浙直总督府将派兵进驻他们的铜矿,将其收归官府。”
二人所说义乌吴、陈两姓乃是血仇。从北宋年间就械斗不断。
戚继光之前想过募兵只募一姓。若募两姓,怕不能一条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