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将燕锦阳经手的病例都记录在案,便于将来整理成册,形成可流传的医书。
在京城,无论是太医还是开医馆的大夫,只要是有病人来求诊,都会写下相应的脉案。
不只是为了下次治病时方便查阅,更是为了备着官府查阅。
但军营里就不一样了。
一场战斗下来,伤员激增。
忙着抢救都来不及,哪有那个功夫记录?
大夫是稀缺资源,在边塞能识文断字的人更少,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们去做。
因此,哪怕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明显的缺点,却只好听之任之,没有人能真正去做这件事。
燕吉音看见后,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份责任。
她是长公主府上四姑娘,当她决定要去做这件事,赢得了从上到下的尊敬。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既然下决心要做成这件事,改变多年的无奈陋习,燕吉音就没打算小打小闹。
跟在母亲身边,让她懂得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长,要懂得知人善任,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更懂得要善于利用资源,团队作战比单打独斗更具效率。
玉门关是边城,但是大景经营多年的边城。
地方上该有的配置一个不缺,自然也有学监,也有母亲捐赠的乐阳纸笔,以及每个月免费教授百姓们识字的课程。
燕吉音去学监多开设了一个识字班级,和之外唯一的不同是,规定了学生来源。
她的学生,都是在战乱中失去父母的孤儿。
没了父母照拂,运气好一点的孩子,能依附亲戚过活。
运气差的、年纪大一些的,就想办法给人做些零工,挣点钱养活自己。
军中的孤儿有抚恤金,普通百姓家的却没有。
运气最不好的,只能沦为乞儿。
在京城时,秦瑶光就为了培养药童,而收养了不少孤儿。
燕吉音作为她的助手,对此事务并不陌生。
对很多孤儿来说,并非有人施舍,他们就会感激涕零,反而会抱以最大的警惕心。
否则,他们根本活不到现在。
这个世界上,有好心人、就有恶意。
燕吉音选择学监作为切入点,先教他们识字来打消戒心,再传授包扎技巧,引他们入军营。
为他们的劳动付费,多劳多得。
通过这个过程,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