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就不该是人学的。
大明朝一亿多人,内阁阁老六部九卿大臣,小时神童,大时天才,这才是真正的“廖廖”啊。
推己及人是好事,可不能事事推己及人,不能以自己的“天人之资”来度天下的“过江之鲫”。
哪怕是高拱内阁足够“开明”,但依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或者说,不愿意毁掉那个八股牢笼。
为天下启智,太花钱了,想一股脑儿把知识都灌入学子脑中,这又怎么可能?
“改制吧。”朱厚熜叹了口气道。
闻言。
高拱、胡宗宪、李春芳、海瑞、朱衡便同时从绣墩上“弹”了起来,异口同声道:“什么?”
话出了口,五位阁老才认识到失仪,连忙低下了头,躬起了身,由高拱领头,道:“圣上,臣等不明改制为何意?”
八股已有千年,根深蒂固,改制?怎么改?如何改?
“高拱。”
“臣在。”
“朕问你,《论语》可能治国?”
“……”
高拱愣在那里,良久答道:“如治。”
“可能齐家?”
“如齐。”
“可能平天下?”
“如平。”高拱默然道。
正如胡宗宪说过的,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半部论语可治天下,戏耳也。
治国、齐身、平天下,国、己、天下,万物皆矛盾,而圣人的书,却只写矛,或只写盾,鲜能双述,自然就难以事事对照,一人读过一本书、一百本书、一千本书、一万本书,但真正能用到的,能有其中一两件事就不错了。
治、齐、平,既有,也无,如也。
“连圣人的书都是‘如’,那之上的‘八股’,又有何用?”朱厚熜继续问道。
高、胡、李、海、朱五阁老沉默。
八股,说白了,就是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观点来写作,且不说考生写出来的文章是不是狗屁,连考生的真实想法和见解都反应不出来。
千年以降,为了防止题目重复,考官们常常会出一些难以理解的题目,如截取经典文献中的部分文字,使得考生难以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为了困难而困难。
一句“君夫人阳货欲”,天下人有几人能解?
“胡宗宪。”
“臣在。”
“朝廷举行科举是何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