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就两字,“务实”!
可是,没人笑了。
朱衡的功绩不少了,两大国策,两万五千里直道、十万座社学,差不多是同时开工,有条不紊。
得益于诸省府县都有了钱财,工人们都得到了切实的工钱,再加上,修路、盖学堂,本就是为了发展地方,为地方孩童开智。
哪怕愚夫们不懂什么国策,但也知道,这路,是为了以后让他们走的,要夯实,这学堂,是为了以后让他们的孩子上学的,要坚固。
没有人敢在这样的工程上偷奸耍滑,粗制滥造,这样的路修建起来,保证几十年都没有问题,这样的学堂修建起来,保证百年都问题不大。
工部全权负责两大国策,尚书的朱衡,可以说是功绩、功德一天比一天多,等个五年,条条大路通行,座座学堂授课,朱衡被称为“在世圣人”都不为过。
寺庙里大雄宝殿上的如来佛鎏的金,都不如朱衡的头发丝纯。
路上的行人、车马,皆要念我之名,堂上的老师、学子,皆要颂我之好。
朱衡入阁,不过是时间的问题,高拱有了很重的危机感,等朱衡拜相,他或许就要腾腾位置了。
如果在朱衡的主持下,再完成十一支宝船舰队的打造,这个进程,又将大大加快。
内阁有陈以勤,六部有朱衡,高拱总觉得这两人在一个劲地摇晃他屁股下的位置,有时候,都怀念张居正内阁的时候了。
只用想着动摇张居正的相位,其他的,都让张居正去烦恼。
唉。
“准!”
圣音再降。
打造十一支宝船舰队的事,交给工部正式启动。
不过,打造船只和打造普通武器不同,必须要靠海,这样才方便进行测试。
毫无疑问,造船厂放在江南是最好的,但考虑到第一艘宝船、舰队下海,圣上要龙驾御览,不能久离京城。
毕竟,现在大明朝没有储君,要是圣上离京,大明朝连个监国的合适人选都挑不出来。
就只能在京城附近建厂,而天津,这个天子渡津之地,紧邻渤海,无疑是最适合的选择。
宝船舰队第一造船厂,遂就定为天津,等完成了第一支宝船舰队打造,再在江南择地建立分厂。
诸事皆定。
高拱、胡宗宪、李春芳、王崇古、朱衡告退。
一回内阁,王崇古便向高、胡、李告别,圣意在上,他要即刻前往江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