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琉球王国上有四十万人,如果迁入国内,恐难以安置。”高拱站到大殿中央,为难道。
东虏归顺后,朝廷就计划先将草原左翼孩童迁入国内,与国中百姓孩童同住同吃,以加强一国观念,文化认同感。
顺安王打来孙倒也不客气,递交了草原左翼所有十岁及以下孩童的花名册,计划在今年草原冰雪融化后,逐步转入大明朝境内,生活、学习、成长。
共有三十万适龄孩童。
朝廷为了激励打来孙军骑与大明朝军队在北征途中英勇奋战,还特准十万草原左翼妇、老随着孩童一道进入大明朝。
此举,也是为了安抚和照顾那些从来自草原的孩童,能使其更好更快适应中原生活。
为了安置即将到来的四十万草原左翼妇老幼儿,内阁多番去函两京一十三省衙门,询问地方的接纳能力。
但地方省府也不是傻子,让这些草原妇老幼儿进入地盘,必然会生出不少事端,毕竟,两族数百年仇恨就摆在那里。
化解仇恨,从小辈开始,是朝廷的方针,但执行中存在种种困难。
两京一十三省府衙门,一边哭诉地方财政困难,一边推诿其他地方,是一个人都不想接。
到最后,是张居正发了怒,以内阁首辅大臣的名义,对两京一十三省进行了“摊派”。
南、北二京,作为经济、权势中心,一京认领下七万人。
其余十三省,一省认领下两万人。
依靠着强权。
内阁勉强能完成对草原四十万妇老幼儿的接纳。
这又要来四十万琉球人。
贫穷的程度,甚至在草原之上,说是难民都不为过。
这要是再强行摊派,别说那些省府接受不了,就是南北二京都接受不了。
一京涌入七万“难民”,既要安置居住,还要教授生活本领,分田分地也少不了,朝廷就是再有钱,也不能这样糟践。
再就是。
琉球国人和草原人不同。
过去几千年里,中原、草原始终敌对,彼此缺乏彼此的认同感,必须要对草原幼儿进行改造,才能潜移默化改变两族之间的关系,完成“融合”。
琉球不同。
琉球民俗受到大明福建特别是泉州的影响,比如凤狮崇拜、石敢当、端午节、祀灶君公、正月初四接神等风俗多与福建相仿。
琉球人的墓状如龟甲,这种墓就是从闽南传过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