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值多少钱,原料是一回事,生产加工又是一回事。我家昊子从地堡国换了小型自动电焊机,工电厂帮着,我们也研究着,现在仿制虽然差点,但焊自行车架绝对是没问题的。”
张建国带着付强看机器:“看这个,自动冷拔拉丝机。然后这边,机械式辐条成形, 看这个多快, 拉成之后靠锻压带帽,然后打弯, 快速套丝。”
“生产十根,和生产十万根就是两回事,这成本一下就减少了几倍。”
李大强虽然不是搞工业的,可他也是大学校长,见识还是有的。
“这个,有点意思。看着这加工,怎么说呢,这或许就叫工业之美。”
张建国继续介绍:“然后,这边焊接好车架,上流水线。这流水线很简单,就是成批量的处理表面,然后泡在池子里,再捞出来烘干,然后再泡再烘干,最后再来一道自动喷漆,非常快,而且花钱少,省漆省人工。”
再换一个地方。
“看咱们的车圈生产,我们改进了好几次。真是开了眼之后,感觉就没什么难的。无非就是让机器把费劲的活干了,从钢厂出来的就基本有形,然后盘成圈,一次就是八个圈,这边有卡槽,焊接自动化,一眨眼就是一个圈。”
“然后打磨焊点,再泡、再镀,一次就是六十四只。”
“这边,机器校正,绝对够圆。”
这就是工业化的力量。
张建国两个多月没回家,机床厂整了这么一套机器出来。
不算大。
产量也不算高。
属于小型化生产线,一天最多就是几百架。
二十个工人,一套生产线。
付强笑着问:“成,你这一天二十个人能生产三百辆,只是上一个班时。若是三班倒,一年也是三十万辆的产量,你告诉我组装自行车需要多少人,光是上车轮辐条一个人一天能上多少?”
“这个。”张建国回答不上来了。
鲁大虎接过话题:“怎么不行,我们算的就是降低成本。上辐条什么的,再另算人工就是了。再说了,咱造机器是为了卖机器,又不是为了卖自行车,管他上什么辐条呢。”
李大强脑袋里闪过一个灵感。
“我有一个招,咱们可以试试。若是试的好,肯定会有人来买机器的。”
“校长,您给说说。”
李大强说道:“试试卖散的,不装。一套打包好,谁买谁回去自己装。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