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掩面。
古今忠义无双,首重江左二郎。
合郡的吏民乡绅,到后半夜,皆已知晓张巡投水殉国的消息,各自呼喊。数万人沿河举火搜寻张巡,为了防止张巡的“遗体”被鱼虾啃食,姚訔命人沿河鸣锣,惊吓鱼群。又命人蒸煮米饭,泼洒进入河中,给鱼虾以食。
沿河三十余里,灯火如龙,奔走呼唤之声不绝于耳。可再是如何找寻,也无法寻得张巡的“遗体”。
纵使四面皆是呼唤之声,也无有半分应答。合郡的吏民哀叹,这是老天爷又把他的二郎神君收回天上去了,不教他在庇佑这一方地土啦。
鞑虏旦夕将至,郡守出城献降,众心荒乱如麻,此时堪当一郡之表的张巡又以身殉国。
国家板荡,势如累卵,艰危至此,天不佑宋啊。
人,捞了一夜捞不到。城,已经被赵汝鉴拿出去献了。守,根本没有兵马钱粮来守。走,祖父庐墓难道弃而去之。
众人拥坐在张巡家的花厅内,此时三位主母都被送到后院歇息。没办法,只能把年仅十岁的张桢请了出来,十岁的孩子当然不能理事治政,可是老张家现在就剩下这一个男丁,大小事情总该他知道。
为今之计,应当如何?
首先是应当立刻联系朝廷,请朝廷派遣兵马来常州戍守。赵汝鉴手中并没有什么兵马,鞑虏的前锋也才到润州,还有争夺的时间。
同时派人去通知溧阳的浙西安抚大使赵淮,请他将之前屯驻在武进和溧阳之间的马雍一营人马调来朱夏墅,等待汇合朝廷的大军。
其次是继续寻找张巡的“遗体”,张巡到现在落水已经一夜,大约是真的无力回天了。可如此忠义之士,怎么能够容得他尸骨无存呢?
无论如何也应当找到张巡的“遗体”,还要向朝廷表奏张巡的事迹,传扬张巡的义名,用张巡来激励全郡的吏民,来抵抗马上飞至的鞑虏。
最后就是诸事草就,一旦开战,什么准备都没有。常州不是什么军州大镇,既无驻军,也无军械。甚至连存粮都没有多少,合郡六十万百姓,一旦兵祸连起,连口饭都难吃上。
这会儿站在张桢身后的张喜突然插了一句话,其实吧……
在此之前,张巡已经囤积了九万斤铁料,四百万支箭杆,十五万支弩矢,六千领黄麻白甲,五千付铜掩心镜,一万顶青毛毡帽。至于什么草鞋、绑腿、桐油、绳索、蜡杆、长棒……更是应有尽有,足以武装起两三万大军。
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