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坞那些编剧怎么想的,把劫匪写的那么聪明,把警察写的那么蠢,我都怀疑他们收了劫匪的钱了。”
确实,现实中百分之九十的抢劫案,其实都非常简单。
提到银行劫匪,大家最先会想到什么呢?把黑丝套在头上,手握枪械冲进银行大喊“抢劫”?还是和悍匪周克华一样,直接进门一枪崩了老板?如果要你说,劫匪们都有什么策略呢?估计你会摆摆手,抢劫嘛!哪有什么策略,靠的就是胆大和彪悍,进去就是一顿抢。
当然,也不是没有技术流的。
这个人的出现改变了银行劫匪的发展史,后面更是研究出了一套“先进”策略。这个人就是历史上臭名远扬的银行劫匪“男爵拉姆”,被称为“现代银行劫匪之父”。拉姆是德国人,曾经在军队服役多年。后来移民到了美国,1917年因在路上抢劫被警察抓住,关了两年。在狱中他“参透”了一个99%劫匪都没有设想到的点,出狱后的拉姆在1922年,仅用90秒,就抢走了20万美金,一战成名。这个被拉姆“参透”的关键点是什么呢?是怎样抢的钱多?还是怎么逃跑?都不是,最关键的是时间。是怎样在留有充分的逃跑时间前提下,尽可能的多抢。想通了这一点,接下来就是怎么用最短的时间恐吓银行职员,怎样快速逃走。在这个人出现之前,抢劫大多是激情犯罪,脑子一热就冲了进去。但是拉姆改变了劫匪们的思想,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准备上。为了更详细的摸清银行,他甚至还冒充记者,进入银行内部了解情况。自打开了这个先例,之后的劫匪为了踩点,什么乱七八糟的方法都用上了。劫匪化妆成业务代表,进入银行摸清楚保安系统。还在仓库进行实战模拟,来导演可能发生的意外。大多银行劫匪都是想拿到最多的钱,直到警车到来才想到跑。如果没拿到钱是不会走的,哪怕最后和警察火拼,这种情节在电影十分常见。但是拉姆不同,他的原则是:时间只有3分钟,时间到了,没拿到钱也转头就跑。这也说明了,拉姆是把这当成一生追求的事业,而不是干一票就收手。及时“止损”永远是放在第一位。
讲了这么多,大家肯定好奇,最后这个“劫匪之父”的结局,结局是拉姆被乱枪打死。
拉姆在印第安纳州的一家银行作案后,逃跑途中发现有人持枪冲向这边。明显是来者不善,所以拉姆决定采用备用逃跑路线。可谁知车子在途中爆胎,这也没关系,因为拉姆已经做好了车辆损坏的应急预案,那就是再抢一辆车。不料,抢来的车只能开到60码。于是就再抢一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