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番推论,旁边的刘永全倒没有表现得过于意外。
毕竟他早就通过常浩南知道了601所在四代机选型失败之后,就有了跳级研发第五代战机的想法,甚至还跟航空动力集团预订了下一代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验证合作。
但林济洪却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位新领导的念头是如此狂野。
“更下一代?”
通常而言,提前开展的预研工作尽管是普遍存在的,但却基本集中在概念性、理论性的研究,或者干脆聚焦于某项特定的关键技术,总体设计实际上很少被算入其中。
就比如在90年代初,勉强算是刚刚把第二代战斗机给造明白的情况下,就开始拿歼7和歼8进行电传系统和隐身性的技术验证。
而真正提出具备实际操作性的第四代战机概念方案,则已经是本世纪初歼10定型附近的事情了。
“是啊……”
杨韦点点头:
“其实总结喷气时代,尤其是导弹时代以来的飞机设计,总体上都是朝着构型越来越简洁,而控制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在想,更未来的战斗机会不会是翼面结构极致简化,只依靠部分小面积的动作面来维持稳定性和操纵性的设计?”
“如果真是这种趋势,那么就必定需要主动控制系统频繁发挥效果,而如果能通过一些额外的技术来弥补翼面开合过程中产生的额外雷达反射面积,那么整个飞行器的雷达信号特征就可以缩小到一个非常夸张的范畴……”
林济洪倒是没有考虑过这么长远的事情,稍微想了想之后便用半开玩笑的语气道:
“翼面结构简化,仅依靠动作面维持稳定和进行操纵……这怎么听着像是飞翼布局?”
言毕,一行三人全都笑出了声。
飞翼式布局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优势,但显然从根子上就不适合用在需要灵活性的战斗机上面。
笑了一会之后,杨韦才戏谑地摇了摇头:
“飞翼布局还是留给轰炸机或者运输机得好……”
刘永全也忍不住打趣道:
“要是飞翼布局也算的话,那美国人完全可以修改一下定义,把B2算作F22和F35之后的下一代装备,这样就省的去搞研发了……”
又是一阵快活的笑声。
直到平静下来之后,刘永全才回答了刚才杨韦提出的那个问题:
“理论上,让等离子体覆盖在任何位置的控制策略都是相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