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多换换位看事情,儒家主流脉络崇尚德行,尤其推崇某位圣贤的典故,箪食壶饮,人在陋巷,不改其乐,可要是他父亲也病了怎么办,孩子要去私塾怎么掏钱,靠箪食和壶饮么,不成的,要求人人都是圣贤,本就是一种狂妄。
以利引之,以义和之,这是事功的基调之一,不偏向唯利是图,也不倒向一味吃苦,世间少有两全法,因此才有了圣贤存在的意义。”
两人身后,武获月眉头时而紧缩,时而放松,开口问道:
“崔先生,如果两条马路上各有一人和万人,而马车势必要碾过一条,你是那个驾车的人,会怎么选呢。”
崔楠神色温和,回答道,“真是包藏祸心,势必二字在前,说明出题人的错误在先,这就涉及到了我们文脉的顺序一说,如果束手无策,只能按照规则来,那你考虑的其实是救一个人还是救一万个人,千万不要觉得是自己杀了路上的人,因为错不在你,相反你的两种选择都是对的,有机会在最坏结果上缝缝补补,难道不值得庆幸吗,至于具体怎么做,如何区分对和更对,看个人,看情况,看关系,看价值,我说出自己的答案,你估计会觉得我冷漠,总而言之,怎么选择都行,既然你没错,那么不同选择之人的指责就如无根浮萍,无需在意。”
武获月又问,“如果将两条路上的人都救下来呢,或者自己替代那个躺着的人。”
崔楠失去了和她说话的兴趣。
江源回头,神色平静,“将希望寄托在规则的漏洞上,觉得出题人是蠢货,耍些聪明自欺欺人,有这种想法,不如不问不想不答,这个问题本身就建立在出题人对你有着绝对力量优势的情况下,你比出题人强,还回答什么,节症在于总会有出题人比起你强,你迟早避无可避,落入名为漏洞,实则陷阱的泥潭之中,日后见着姓陆的,先当缩头乌龟,看我有没有时间帮你递一剑。”
见某人还愿意说话,武获月松了口气,然后硬着头皮问:
“如果是师父呢。”
崔楠闻言一乐,笑容古怪道,“你师父是无心之人,这个问题落不到他心上,出题人上一秒给出问题,下一秒你师父就把随手拿的答案甩人家脸上了,念头虽多,却根本不会思索半分,而且还是有问就有答,至于他怎么想的,估计是随便想的,任何一个修道之人都会羡慕,与故意压制实乃云泥之别。”
一路闲聊,崔楠看出了某人对这个弟子还算认可,只是嫌麻烦不曾教导,索性捏着鼻子有问必答。
走出街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