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一样是未知的。
第二,出售那么多资产,资金需要一个去处,而不是存在账户上,这样很难对股东们说清楚。
如今,泰富集团账户上还有8亿港币的现金流,出售远东金融中心可能有15亿、出售其它物业可能有2亿、出售股票能有13亿(港灯的不套现),这是足足38亿港币的资金。
后面收购港灯就算花费25亿,也还有十来亿的现金流,可以用于抄底之用。
林正杰说道:“好,就这样决定,出售物业的事情需要大家多上心。另外,袁经理你策划一次供股集资,最好是能凑集5亿港币的资金。”
在高峰时供股集资,钱可以留着后面投资只用。
而这次林正杰本人打算不供股,让自己的持股稀释10%(40%将至36%),等到1983年后再增持。
袁天凡新上任财务大管家,没想到就接到如此大的一个任务,毕竟供股集资5亿是非常困难的,连恒基、信和地产上市,集资也才10亿港币左右。
“好”
虽然困难,但也要努力去完成。
实际上,泰富集团还是有优势的,每一次集资供股都让参与者赚得盆满钵满。在影响力上,还是超过了信和、恒基地产的。
恒隆领导的财团,夺得香港九个地铁站上盖的发展权,一时间威风凛凛。
就连一向低调的陈曾熙,也打破一贯不接受采访的作风,对媒体畅谈恒隆的发展大计。
“九个站上盖发展权,一共由恒隆为首组建的三个财团获得,恒隆占最大的股权。”
“九个站上盖发展权,总计需要投资70亿港币的建筑费。预计可以销售180亿港币,而恒隆可获利逾40亿港币。”
“恒隆拥有的土地储备,足够发展至1987年,全部完成后拥有的楼面面积接近1000万平方尺(将地铁站上盖列为在内)。”
消息传出,全港为之轰动!
有媒体形容这是恒隆地产的第二个高峰,而第一个高峰是当年上市的第二年。在1972年恒隆上市时,是‘地产五虎’,并在上市的第二年盈利达到6570万港币,超过合和地产,比新鸿基还高出28%。
不过由于恒隆地产在1973年地产高峰时,耗资1.15亿港币买入九龙旺角的邵氏大厦和新华戏院,这两项物业需要在1973年底才能交吉。由于购入价格太高,导致恒隆错过1974~1976年的地产抄底。因此,新鸿基地产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