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亦向全国人民保证,从衡阳之战开启到衡阳之战结束,本报所有出售报纸收益,全部捐出。”
《扫荡报》也是战前从衡阳迁出的报纸,这份报纸的社评一向颇具文采,他们在报纸里声情并茂的写道:“本报自衡阳迁来,对衡阳此城及保卫战中的守军,先天有着浓厚的敢情,于此更愿致其崇高的敬意。
今天我们虽远在千里,与你们音讯暂隔,然此间每日,无不神驰左右,引领而东。
我们自在此著文,每日皆以你们胜利的捷音,报导国人,今天借衡阳外围暗袭战大捷,为尔等贺!
来日更愿以我们的笔触,亲手为尔等写下史诗,因风而寄,不尽所怀,纸短情长,谨祝珍重!”
这篇报纸写的倒是文采斐然,但衡阳城内军民超过百分之八十却是看不懂听不明白,就像罗大虎频频发出疑问:“啥叫神驰左右?啥叫因风而寄?”
做为班长的阿东.
老子打仗比你行,但文化这块儿,哥俩也差球不多啊!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士兵们看着报纸乐呵呵,看不懂不要紧,反正都是夸咱的不是?
这帮读书人们也是牛皮,夸人都要夸得如此高深莫测!
著名的《大公报》怎么可能落于人后?由于《大刚报》捷足先登,他们没能特约到澹台明月这样的著名战地记者,但他们关系网也发达的很,依然和城内另外几名战地记者都保持着联系,每天都对衡阳城内外的战况进行连续报道。
《大刚报》用暗夜袭击的大胜做头版头条,《大公报》就在自己头版头条上弄了一篇《葛师长赤膊大战张家山》,虽然描述的是半月前爆发于张家山的战斗,但一样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把预10师的官兵们看得那叫一个眉开眼笑,整了半天,他们预10师也有一个猛将师长,丝毫不输于谋略出众的唐团长。
“卧槽,师座啥时候赤膊上阵了,我咋不知道,难不成是跟30团上去的?”28团的团长曾京看着报纸上的故事,一脸的惊讶。
一边的团参谋长哈哈直乐:“如果哪天真的要我们师座赤膊上阵,恐怕我们就没机会坐这儿看报纸了。”
这当然是战地记者和报纸一起炮制出的故事,文学嘛!总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其报道的灵感来源于那天日军动用15个步兵大队狂攻张家山、虎形巢等阵地时,预10师师长葛有才亲自带着一个警卫连抵达张家山督战。
葛有才的本意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