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帮我开几副中药吧。”
王铁栓满眼都是赞赏,随即扭头望向刘远山,“老家伙,真羡慕你有这样一个外孙。”
“那是。”
刘远山仰起头,一脸的傲娇。
……
……
八月初六。
海边搭建起了一个简易的擂台,擂台是圆形的,高出地面约一米。
擂台外都是沙子,人从擂台上掉下去也不容易摔伤,而在擂台的两边,各摆了一排桌子,分别坐着刘村和王村的代表,这些代表都是村中有点资历的老人,至于两村其他人,则自行搬了椅子坐在各自的阵营。
擂台的前边亦有一排盖着红布的桌子,对于刘村和王村之间的海会,黎城政府很是重视这个乡村文化,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派人前来做见证,其实也就是当评审。
红布桌子前坐着的便是黎城政府的代表!
海风徐徐,更有海浪的声音时不时的传来。
肖寒坐在刘村人的阵营当中,抬头望天,觉得这里的生活十分的安宁和惬意,在这个风景优美的黎城生活,身心都感到万分的舒坦。
他在想,等击垮了苏氏集团,是不是该找个像黎城这样的地方,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生活。
看日出日落,看云卷云舒,种种菜,漫步在充满细沙的海滩上,那种生活,想想还是挺美好的。
“尊敬的父老乡亲,大家上午好,我是这次海会的主持人,我叫李兵。”
一个穿着黑色礼服的青年拿着话筒,站到擂台上说话,是从黎城李村来的主持人,“去年的海会,也是我主持的,说起海会,就不得不提八月初六,这是刘村和王村的老祖宗共同约定决定海上特权归属问题的日子,摆擂台,拼真功夫;对对子,以文服人;开渔船,征服大海……”
开场致辞很伦长,肖寒只听了开头部分,思绪就飘到云里去了。
开场致辞结束,主持人李兵就开始介绍黎城政府的代表团。
“坐在中间的那位,是我们黎城政府文化部的部长,也是我们滨州市文化协会的副会长陈炳昌先生!”
然后底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陈炳昌也站了起来,向刘村和王村的父老乡亲招了招手,他年纪约莫四十五六,戴着眼镜,斯斯文文。
“陈炳昌先生于六六年毕业于长清戏剧学院文学系,七六年,出版论著《戏剧理论史稿》,八七年论著《艺术创造工程》,九四年凭借《论文学历史》获国家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