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转到印度殖民地来生产。
绍宁十一年(1697年),齐国殖民事务部、对外贸易事务部以及移民部联合发布通告,允许齐国人去印度占有土地,直接经营种植园。
这样一来,许多齐国人来印度直接投资经营种植园,种植棉花、黄麻、蓝靛、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从此,自印度输出的原料开始明显大幅增加。
1710年-1735年间,棉花的输出额从一万五千吨增加到四万二千吨。
1715年-1725年的十年间,黄麻出口额从不到十万元增加至八十万元,大米和小麦等谷物输出总值也从不到一百万元增加到四百二十万元。据粗略估算,在印度从事棉花、黄麻、蓝靛、咖啡等非谷物类的种植园工人达到了一百二十万人。
印度原本是一个构筑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的地区,印度的手工棉纺织品曾经输往波斯、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结果,待齐国控制并垄断了印度的贸易进出口权后,齐国工业品像洪水一样地涌入印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两地之间的贸易额,但却不可抑制地摧毁了当地脆弱的手工业。
齐国人所操控的海关对从汉洲本土输入印度的货物皆予免税或课以极低的进口税率(不超过2%),而印度地区输往齐国及海外领地的货物则课以高达50-70%的高关税。
印度本地生产的纺织品在齐属印度控制区销售也须交纳20%的内陆周转税,比齐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税额高出数倍不止。
在这样的贸易政策下,包括纺织品在内的齐国产品输入印度数量逐年递增。齐国的各种商品,尤其是纺织品不仅在印度各大城市倾销,而且在海港附近、恒河领域,以及孟加拉地区的许多农村市场上销售。
这个时期,印度已成为齐国工业品的主要的销售市场,占据整体出口额的32%。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印度还是一个出口贸易为主导的地区,现在则变成了贸易进口为主导的地区。
自古号称世界棉业大工厂的印度,变成了齐国棉纱和棉织品倾销的大市场。号称全球棉纺织中心的孟加拉地区,曾有织工百万,生产的棉布数百万匹,而到了永隆元年,整个孟加拉仅剩下织工八千余,棉布产量不足十万匹。
齐国的蒸汽机替代了印度原始而落后的纺车和织机。
同样的情形在印度其它行业也发生了,齐国的玻璃、纸张、铁器、五金、陶器、农具等工业品也大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