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闻言心中一动,觉得好像在哪听说过,便让人把刘大观的履历找来。等看过履历,他这才想起来,敢情去年袁枚来北海镇的时候,就曾跟自己提到过此人。
刘大观,字正孚,山东临清州邱县人。乾隆四十二年,他被学政推荐,以拔贡生的身份入京城国子监读书,次年在廷试中考了个二等,随后拣发广西以知县试用。此人在广西干了十年,东部的桂林府、柳州府、平乐府,西部的镇安府都干过,最顶峰时曾代掌镇安府知府的印信。为官时的官声很是不错,不贪不腐还勇于任事。
来十八世纪这么多年,赵新对科举了解的是相当多。他知道除了花钱捐的“例贡”,其他诸如恩贡、拔贡、副贡、岁贡都算科举正途出身,功名相当于举人副榜。比如拔贡就是由各省学政选拔出来的文行兼优的生员,而且是每十二年才会选拔一次。如果用后世的情况作比喻,类似985特招生。
拔贡生要参加朝考,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外放任知县,三等任教谕。至于不合格的那就只能哪来回哪去,叫做“废贡”。
进士当官可以一路往上升,顺利的话最终能做到封疆大吏,军机大臣也不在话下;而拔贡生因为只有举人功名,所以一辈子只能在基层六七品的官职上兜兜转转。当然要是还想往上升也不是不可以,除了官声要好,还得掏钱“加捐过班”,最多也只能做到正四品道台。像后世左宗棠那样,能以举人功名成为封疆大吏,甚至直入中枢,完全是乱世的特例。
乾隆五十四年,刘大观继母去世,回乡丁忧。办完丧事,刘大观外出游历,专程去小仓山随园拜访。因为他和袁枚的好友李松圃、李少鹤很熟,后两者也都曾在广西为官,于是二人相谈甚欢。
赵新考虑到何喜文和他的那几个手下全都是勇猛有余,文略不足;一旦北海军进入广西,随着清廷统治的迅速崩塌,治乱维稳就成了当务之急,必须得有个熟悉当地政务和民情的人协助。
要知道虽然雍正时代曾对西南各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土归流,可广西的南部依然存在不少土司。这些人在满清政权强大时固然俯首听命,可随着旧有的政权崩塌,土官们肯定要搞三搞四。
刘大观在广西为官多年,而且干的都是县令一级的亲民官,无论是对胥吏还是民生应该都很了解。想到这一点,赵新便决定见一见。
到了第二天上午,一直呆在开源县衙后院的刘大观跟着司令部的一名参谋,来到了玄贞观内的客堂里。等了没一会,就听门外的警卫低喝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