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为了由谁坐镇利中,王相意见不一,难免又要起一番争执了。
朝廷其实也很为难。
鉴于川峡的特殊局势,只有张浚或者杨存中这样的老资格去了,才能镇得住。
可是现在大宋全国的军制改革,正由张浚负责推动。
两淮边军和中央禁军的重组,也要由杨存中来主持。
临时抽调他们,是会影响大事的。
而其他军界大佬,如李显忠、邵宏渊之流,现在还不够资格去弹压西军。
况且,利中文武大员们已经主动上书,保举杨沅了。
与其说他们是在举荐,不如说是利中的文武大员们,在一番利弊权衡之后,选出了一个能让各方都能接受的共同利益代理人。
这时换一个人去,但凡不能叫他们心服口服,只怕就要再出大乱子。
甚至是张浚或杨存中。
杨政所遭遇的这场兵变,不就是前车之鉴么?
因此,沈该和魏良臣虽然不情愿让杨沅再兼利州中路之主。
可是,他们实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提出来。
……
临安城里就利中之主的人选取舍不定的时候,杨沅一直等候在南郑。
杨沅是奉旨赴利中调查裘皮儿一案的钦差大臣,但他是被皇帝就近从潼川府调过来的。
做为钦差大臣,他同时还是潼川府路经略安抚使。
因此,他自然没有千里迢迢押解徐夫人等一干人犯,长途跋涉回临安的道理。
所以他暂时留在南郑城,一方面是因为杨太尉之死,他这个刚被认下来的本家兄弟,没理由不参加自己族兄的葬礼和善后事宜。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边料理着丧事,正好等候朝廷消息,他也免得折腾。
但他却不知,时寒等人上了一封联名荐举的奏章,却让他停驻南郑的行为有了不一样的解读。
这是……一种变相的黄袍加身。
杨政死的突然,又因兵变耽搁了两日,已经来不及通知各方。
所以,除了利中本地的官绅要员,只有相邻的利州西路吴家、利州东路的温家和郭家,急急派了人来,参加杨太尉的葬礼。
吴家派来的是吴璘之子,利州西路前军同统制吴挺。
吴挺虚岁才刚过二十,就已是一位英气勃发的少年将军了。
不过,杨政到底因何而死,吴家显然也隐约有所猜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