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衍这两三个月在干啥?
一是写论文,二是造天平,三是交笔友。
几篇论文,全都跟天平有关,但又故意分开写,甚至目前只寄出了一篇。
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保险。
他又不傻!
研发天平的速度很慢,因为谢衍制造的天平,比聂岐那个要高端得多。研发期间,需要不断调试,甚至还请来一个微雕工匠刻尺度。
笔友暂时只交了六个,更多写给他的交友信还在路上。
其中就包括洛阳那个聂岐,两人书信来往,聊得还挺不错。字里行间,聂岐想套取更多消息,谢衍趁机把对方当成工具人。
谢衍称自己从小就喜欢数理化,但受父兄影响选择了文科,私底下一直在努力自学。对于发现阻尼现象,他也是一通胡编,反正有各种名人故事可抄。
这些信息,都通过聂岐、朱世镕等笔友传播出去。
造势嘛,谁还不会啊?
当谢衍写的各种小作文,寄到洛阳、开封之后,两京学术圈很快就对他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形象特别丰满。
一个出身于河北士绅家庭的少年,从小缺乏研究自然科学的环境。在父兄的要求下,只能被迫选择文科,但却不能浇灭他追求真理的热情。
在年复一年的勤奋自学之下,这个少年终于展露惊人天赋,对数理化的尖端领域都有了极深造诣。
当然,整个过程都有谢以勤帮忙出主意。
他们拿到那期物理学刊之后,谢以勤仔细分析聂岐的论文和书信,对儿子说:“这个人心术不良,把你当梯子踩,还让你以为那都是恩情。”
“挺恶心的。”谢衍评价道。
谢以勤问:“他先搞出阻尼天平,对你有多大的影响?”
谢衍摇头:“没什么影响,思路都不一样。他那种长臂天平,已经走到尽头了。我走的是另一条康庄大道,才刚刚起步而已。”
“那就没必要跟他翻脸,这种人也是可以合作的,但要记住不能被他牵着鼻子走。”谢以勤叮嘱道。
谢衍问道:“皇家学会邀请我明年去洛阳,到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谢以勤仔细思考之后说:“我给你大哥写信,让他提前去洛阳住下,再派几个人一路护送你。到了洛阳之后,遇到事情你先跟兄长商量。”
谢衍的大哥二十三岁,已经考上秀才,明年秋天要参加乡试。
年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