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三年毕业后,国家还会分配一份稳当而体面的工作,这近乎触手可及的希望,犹如吹糠见米,心里踏实,倘若上高中,根本无法预料漫长的日子会有哪些变数,要担多少的风险,高中三年要花多少钱耗多少粮,会不会被一些吊儿郎当的人给裹坏了,考得上考不上大学还是一个大大的疑问号。
若考不上,还要复读补习多少年?况且,早毕业早工作就要早领工资。可以说,在“节约成本,避免夜长梦多”的思想指导下,大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专或中师。因为中专中师不能兼报,只能选报其一,大多数首选中师,并不是向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争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中师比中专录取分数要低一些。
说明白点,报考中师要保险些。
当然,林兆喜现在是不需要考虑节约成本,早工作早领工资,她已经很清楚自己要考高中,要考大学,而且还是父亲说的那所医科大学。
林兆喜的班主任自然也会问林兆喜这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如何考虑的。
毕竟参加中考的名额也是要经过筛选、预选层层闯关后才能进入最后的中考角逐。筛选是在五月中旬与初中毕业考试同题同卷一次进行。虽然,筛掉的是少数同学,他们经过这一筛,对升学“望洋兴叹”,不存幻想,和同窗好友分道扬镳,各奔东西,音信杳无,几乎永无再见的机会。
筛选上线的同学集中学习一个月后参加预选。中师、中专、中技预选与初中升高中、职中考试同卷进行。预选是一次残酷的“厮杀”。
刷!刷!刷!刷刷刷!一大片一大片的学子在预选这一关被无情地碾压。
有的班级甚至有的学校惨遭“全军覆灭”的命运。每年应届生、补习生共有四千多人,闯过预选这一关的仅有五百余人。
最后一关中考,预选上线的同学进行最后“决战”,能够过关斩将成功升入中专、中师、中技的仅有一百二三十个。
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疏导人才拥堵的状况,在之后的1990年,中师招生改革,应、往届生按比例录取,当年录取六层应届生、四层往届生。应届生的录取比例逐年增加。一直到1993年,中师一律招收应届毕业生,往届生只能报考中专,往届生的升学空间遭到空前的挤压。
这些在县城竞争厮杀那是相当残酷的。
残酷的压力,源于竞争强烈,录取名额少。每一所初中,补习班人满为患,补习生几乎和应届生一样多,不少同学不到黄河心不死,坚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