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宛若卿是说过要自己做一首中秋词的,但中秋词李易能背出来的,也就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而已。
不过,《水调歌头》屹立于中秋词巅峰数千年,此词一出,余词皆废,水准高到足以吓死人,在这一个小小的比试上,李易还真的不舍得拿出来。
毕竟,那种程度的诗词,拿出一首便少一首,就为了一百两银子,实在是不划算。
刚才进来的时候,和宛若卿有过交谈,得知无论是中秋诗还是中秋词都可以,第一时间便想到了李白的那一首《月下独酌》。
这也是有数的几首李易不用作弊翻书也能完整背出来的诗词之一,再有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
只是那《静夜思》虽然只有寥寥四句,但却成为李白影响后世最深远的作品,每一个开始学习古诗文的孩子,所要背诵的第一句,怕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因此,这首诗在李易心中的地位,还要远远的超过那《月下独酌》,他也不舍得拿出来。
倒是没想到,这什么破诗会,居然只允许作词不允许作诗,那还不如干脆叫词会好了,白白浪费人的感情……
“早说……”宛若卿抬头看着他,心中忽而又升起了些许希望,“公子的意思是?”
李易其实没有什么别的意思,早点结束这里的事情,就能早点回家吃饭……
“又要麻烦若卿姑娘执笔了。”李易看着她微笑说道。
此时,宛若卿才终于明白李易刚才那句话的意思。
“他竟是要当场再做一首中秋词!”
类似于七夕或者是中秋这样的诗会,主题异常明晰,诗会之上,只限于七夕词和中秋词,参加诗会的才子,往往从很久之前就开始准备,甚至用数个月的时间打磨诗句,逐字推敲,方能有诗会之上的惊艳一刻。
若是让他们现场作词,即便是所谓的庆安府第一才子,多半也只能做出平庸之作。
在那《月下独酌》被否定之后,短时间内,再作出一首超越苏文天的中秋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她们对此根本不抱希望。
“若卿姑娘……”
李易见宛若卿迟迟未动,伸出手在她的眼前晃了一晃。
宛若卿回过神之后,再次看了李易一眼,急忙拿起笔,重新铺开了一张宣纸,随后就静静的侍立在一旁,等待李易开口。
虽然不知道这一次这位公子为什么不自己动笔,但也只是疑惑了一下,就立刻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