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关于明代田地出产的数据有误,我查错资料把水稻和杂粮的产量搞混了,光稻田达不到每亩十石的产量。
在此向“茗香四溢”网友致谢,感谢你的提醒。
同时,也希望有条件的网友能尽量订阅正版,我每天保证更新很辛苦的,想必有vip,高级vip账号的朋友不会吝啬一章区区几分钱的正版费用吧。
---------------------------------------------
另外,明天中午十二点以后月票开始双倍,有月票的朋友请等到明天下午之后再投,万分感谢。
----------------------------------------------
除了开始种地之外,新移民们还得到了一项颇为意外的福利——正月十五过完年后,以村庄为单位,各家各户的当家男人或是主妇们陆续依次得到村长通知:要求每家都派人跟着出门一趟,带上篮子竹筐之类。至于去干什么?没讲,只说到时候自然知道。
通过这一个冬天的磨合,各村的行政体系渐渐完善起来,每个村子都半指定半推选的确立了一个头儿,也就是所谓村长。作为与短毛直接联系,传达各类政策与通知的中间人。
村长这个职务很容易成为土皇帝,不过在当前阶段还谈不上——因为即使吴南海,李江东等农业组首领也经常要下到各个村子里转悠转悠的。而且有什么政策除了让村长传达,也有专门的邮递员拎着传话筒到村里喊一圈儿——他们这边的邮递员除了送信,还兼任向各村各寨下达政府通知的行政性工作,简单说就是一个移动式的人力大喇叭。所以信息不会由村长一个人垄断,也就谈不上独享利益。
所以这第一批的村长们都是由那些为人比较热心,肯任事,在村民中有较高威望的人来担任。至少在当前,他们做起事情来还是很认真的。
…………
在轮到某村出动的那一天,全村三四十户人家都兴高采烈背着竹篓竹筐,跟着村长以及负责前来带路的邮递员出发了,他们不知道要去哪儿,不过搬来之后的一系列遭遇让他们对本地官府的指令都很信任——迄今为止他们自家还没一点收成呢,土地方面即使开垦出来也只是让尽量积肥,下种要等统一指令。吃的用的全部是由官府提供,纵使哪家运气好猎到了一些野味,也不过调剂调剂胃口罢了。真正生存下来还是要靠从短毛官府那里借的粮食。
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