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自己哔哔哔,那还可能是“危言耸听”;但如果巡抚和知府一起这样渲染危机,气氛就算是烘托到位了。
这时候,次辅许国走了过来,递给申时行一份文书,道:“此乃凤阳巡抚杨俊民之密揭也。”
申时行再展开看去,杨俊民在密揭中说:“林泰来向前在扬州行事激烈,如今又率千人来扬州,江北商民尤其惶惶不安。
为地方安稳之计,减少江北恐慌,命扬州卫运军往南岸接漕船。
又,朝廷虽命苏州卫驻防扬州水次仓,但具体如何安排,或有可虑之处,尤其不可使林泰来北上,叩请政府斟酌。”
在如今官场话语中,政府往往指的就是内阁,阁臣也往往被称为执政。
看完这些申首辅便感到,立刻进入自己熟悉的场景了。
矛盾双方各说各的,两边似乎都有理,然后就需要他这个首辅来调和或者偏帮。
但许次辅冷哼道:“林泰来莫非完全不懂规矩,简直不将内阁放在眼里。如果都像他这样不尊重内阁,内阁还如何掌控朝堂局面?”
不明白朝廷运行机制的人,可能觉得许次辅这话莫名其妙,凭什么上来就指责林泰来“不懂规矩”?
而懂行的人已经注意到了,在两个当事人里,林泰来上的是“奏疏”,而杨巡抚送到内阁的则是“密揭”。
这两者之间的区分是很大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对内阁而言意义尤其不同。
这就要从内阁的权威说起,原本内阁与朝廷其他部门乃是平行单位,没有任何统属关系。
但从弘治正德以后,内阁权力逐渐扩大,压过了六部,形成了事实上的半集权。
在这个内阁扩权的背景下,部院大臣和封疆大吏在上敏感奏疏之前,往往要先以密揭形式关白内阁。
这种关白密揭并不是奏疏,不需要朝廷做出处置,性质更像是私下里的情况说明。
内阁看过密揭,对某件事知情甚至同意后,这些大臣才会上正式的奏疏,进入不可逆转的公文流程。
所以这种关白密揭出现,也是阁权扩张的象征之一,让内阁在政务中从只能被动看奏疏,获得了主动布局的能力。
具体到这次事件,林大官人的做法是,不跟内阁提前打招呼,直接上了奏疏,把双方矛盾捅到公开流程里。
杨巡抚的做法则是,先给内阁送密揭说明情况,等待内阁对矛盾的表态。
站在内阁的角度,当然更喜欢杨巡抚这种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