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船上崇祯扫着运河两边的美景随口吟了一首诗,嘴角含笑。
没有了年初种种目的压迫下的南巡,此刻崇祯的心情是极度放松了。
与陕西、河南等大旱之地入目一片焦黄不同,江南之地风光秀美,商船往来,行人百姓络绎不绝,热闹和繁华之中透露着丝丝的祥和。
八月初虽然正是热的时候,但在蒸汽机战船上,吹着扑面而来的微风,喝着茶吃着茶点和新鲜果蔬,领略这两岸的秀美风景,心情极其舒爽。
这也是自登基以来最为放松的一次了。
一边候着的李若涟知道,皇帝现在是心情是极好,于是道:“陛下,都说白居易这首忆江南是写的是江南的春景,臣却是有不同的看法!”
“哦?”
崇祯顿时来了兴趣,这首词在后世只要是读了小学的都应该是会背的,这个时代的文化传播和教育虽不如后世,可江南的运河两岸的贩夫走卒应该是都能背上两句。
此刻李若涟说有不同看法,倒是让他好奇,于是问道:“怎么个说法?”
“陛下,这首词到底是白居易在哪一年写的颇有争议,有人说是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有人说是大和元年(827年),有人说是在大和八九年间,但毫无例外一致认为都是写的江南春景。
但臣却是认为写的是夏景,因为他的好友刘禹锡也写了数首忆江南来唱和白居易的忆江南,其小序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而刘禹锡的词是作于开成二年的夏天,开篇的‘春去也’就点明了时节,也就是说白居易的忆江南肯定是在开成二年或者之前。
唐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五月到苏州,宝历二年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游历苏州、扬州,而那一年夏天刘禹锡奉调回洛阳,
次年白居易也调回了洛阳,此后一直到他去世都在洛阳周边,再也没有到过江南,这也符合为什么是忆江南了。
而且碧绿在江南只有夏天的时候才会呈现这个颜色,所以,臣推断,白居易写的是开成二年夏天江南的美景,或者说应该是春末夏初的江南景色。
至于为什么是春来江水碧如蓝,而不是夏来,可能就是为了顺口。”
我去……
听着李若涟的一番分析,崇祯是目瞪口呆,到底对不对他不知道,但从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