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
只不过这种冲击其实并非正面的,因为当时很多香江电影进入内地的渠道都不正规,有的干脆就是流过来一盘录像带,在录像厅里放映。
能够获得正规手续,获准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其实并不是很多。
那段时间,内地也出现了大量的录像厅,可就是这种冲击方式,都差点儿让内地电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前世,在香江回归之后,内地也加强了和香江电影圈子的合作,在进入新世纪之前,就诞生了一大票两地合拍片。
同时为了加强两地的文化交流,让香江的老百姓更快的适应新的身份,融入中华大家庭,香江本土电影也获准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内地电影市场。
在当时,内地电影人确实是苦不堪言,除了少数几个在内地有票房号召力的大导演,其他导演的作品基本上连面向市场,经受考验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后来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也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
而另一方面,香江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
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的类型,也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江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
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江本土观众的流失。
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江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
《无间道》里观众们就看到了陈道铭,《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保国。
另一方面,无论是张一谋还是冯裤子,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桦、金诚武以及刘若瑛。
这么看来,香江本土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同时也说明,香江电影已进入了“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上看,香江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一直到进入新世纪二十年代,仍旧为程龙、刘.德桦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
但是,大家似乎不必为此过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