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化的英雄,您觉得现在的观众还会喜欢吗?”
角色必须的创新,打破人们对英雄的固有思维,这样才会让观众有新鲜感。
至于故事本身,前世曾有人说《战狼》这部电影是一部“抗日神剧”,说这话的人显然是被某些制作粗糙、逻辑混乱、脑洞通天的“抗日神剧”荼毒得思维紊乱、该吃药了。
而《战狼》之所以被定义为一部“主旋律”电影,主要就因为这部电影确实做到了,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加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要满足这些要素,这就不得不在影片中掺杂进“讲道理”环节。
但是,道理显然并不是那么好讲的。
要讲道理,就必须经过充分的证据铺垫、事实论证,才能打动人心、令人信服的。
道理讲得好了,便能令观众共鸣,而讲得差了,就变成了泛泛空谈,枯燥涩然、叫人厌烦。
因为要“讲道理”,就必须得“端架子”,端得好了就显得“高大上”。
然而大部分主旋律影视作品,则往往犯了架子端得太过的错误,最终的作品往往难以贴近普通观众的现实生活,自然无法在感情上触动观众。
这类影片的典型代表就是后来那些有着类似“手撕鬼子”这般不知该称为玄幻,还是奇幻情节的作品。
《战狼》本身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它又绝非是一部根正苗红、有板有眼的主旋律电影。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这部电影显然在“高大上”和“接地气”之间努力做着平衡,这从片中偶尔出现的粗口,以及稍显不雅的小段子便可以看出一二。
虽然这样的融合和尝试并不够彻底,影片中好几段台词仍然略显“端着”,好几处稍过的煽情,仍然不免叫人尴尬阵阵,但是这种努力和改变的勇气却是值得称赞的。
将主旋律电影做商业化的处理,以此来迎合大众口味,符合普罗大众的欣赏水平。
这点来看似乎与“高大上”的主旋律电影有着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云泥之别。
倒也不是说普通观众的欣赏水平低,而是好多不牵扯到普通观众自身利益的民族大义、国之危亡,并不在刚脱离了温饱线奔向小康的普通观众的关注范围之内。
在易青看来,主旋律性和商业性,看似对立,实则并不互相矛盾。
不能对纯粹追求视听享受,以及精神娱乐的商业片趋之若鹜,同样也不能对肩负着弘扬主流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