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揉着腿。
许多事情上,他们的观念都不一样,但每个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孝敬着老太太。
孝顺父母,不在于给多少钱,也不在于对父母言听计从,只在于一片心。
只可惜因为年代久远,看过的人不多,这部电影的影响力也小了一些,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部电影本身成为经典。
一部电影是否够资格成为经典,还有一个判断条件,那就是能否在后来者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例如,前世冯裤子拍的无疑就参考了这部。
不过学的不像也不好,冯裤子对这个假葬礼的故事改头换面,却极大地破坏了原故事反讽的力度,从而使得影片形神俱散,虽然靠着各种桥段仍然非常可乐,但主题的力度被削弱了,根源在于观众的共鸣被破坏了。
,贴近生活,不但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敏感问题,更能在讽刺之余,让观众感受到其中浓浓的亲情,至于,一个外国老头神经质的念头,两个小人物异想天开的胡闹,谁关心?
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反讽故事,观众都知道二小的妈是假死,然而除了当事人和舅舅知道实情外,片中人物都不知道这个事实。
于是导演在这个非常经典的反讽结构中可以大展手脚,让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台展现一派时代的荒诞。
而作为知晓一切的观众,看着二小一家在孝子和国家公务员的双重重负下挣扎,同时经济压力也让家庭濒临崩溃,忠孝不能两全,活人让死人憋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人子,为人亲的观众非常容易体会小二的感受,感同身受的过程非常自然。
另一方面,二小儿子这条线索用得非常巧妙。
这条线在我看来起了两个作用,其一在于通过孙子和奶奶的互动不断强化“母亲还活着”的这个事实。
这些互动让观众不可能忘记母亲的存在,既强化了反讽的力度,又在这些互动的同时,交代了母亲作为局中人的感受。
也就是说,作为和观众享有同等信息的母亲,她个人的感受,也通过这些互动传达给了观众,但也困于局中不敢退出,让观众感受到了更多的挣扎,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观众的共鸣。
“死人”奶奶与懵懂的孙子交流,显得那么自然,一方面家庭的温暖得以展现,另一方面荒诞感也体现出来。
到了冯裤子的这里,这个反讽的故事被破坏了。
一方面来自于故事设定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创作者的自作聪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