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栖筠只好硬着头皮坐了过来。
他本来只是送侄儿李华来汴州参加科举的,没想到居然跟方清碰了个面对面!
“李先生不是辞官回长安了么,怎么来汴州了?”
方重勇好奇问道,他记得李栖筠当年是跟李嗣业他们一起从安西那边过来的。但是李栖筠是文人,自然不可能跟着一起去打仗,于是就滞留长安了。
他老家就在长安。
只是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来汴州。说是送侄儿来此科举,倒也说得过去,只不过这种蹩脚的理由,还是太过于牵强了。
“自李宝臣入主长安以来,到今日已经两年有余了。李宝臣修仙不问政务,可是长安却是……一言难尽。”
李栖筠长叹一声,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
“愿闻其详。”
方重勇微微点头道。
李栖筠继续解释道:“长安朝堂昏暗,出入皆为世家子弟。已经多年未开科举了。朝廷的官位是有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普通人岂有机会?至于民间疾苦,不提也罢。”
关中这两年其实并没有什么动荡,至少是没有大动荡。李宝臣修仙去了,经常人在华山,根本就不在长安。
李琬是傀儡皇帝,李宝臣的三个儿子掌控着关中的兵权,李史鱼和韦坚为宰相,关陇世家的人大量担任中枢官员。要说稳定,那也真是四平八稳。
想上桌,有能力上桌的人都上桌了,那能不稳定么?
但是,民间上升的通道,已经被彻底堵死,长安朝廷甚至连科举这种门面都不愿意装点一下了。朝堂风气糜烂,卖官鬻爵比比皆是。关中百姓因为前两年分田,还不至于说揭竿而起,只是赋税繁重苦不堪言。
并且,关中的人口在不断外流到潼关以东。
如今在关中,底层唯有从军,才有出路。大量寒门子弟迁徙到汴州参加科举以求上进。
没办法,时至今日只有汴州开科举,并且是真的“凭本事”择优录用,不看出身。
绝大多数的人,根本没有选择。
和平岁月比起战乱来,确实好不少。但是,和平岁月也未必都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也可能暮气沉沉。
关中之前只是因为死了一批权贵,空出来一部分土地资源,再加上人口急剧减少,无形中缓和了人地矛盾罢了。
没有战争,并不代表没有剥削压迫。关中那边应该改变的东西,依旧是没有任何变化。
李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