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季节的时候,太原的雨水特别多,淅淅沥沥的下个没完。地里好多禾苗都被淹死,无论大地主还是自耕农,都是日夜不歇的防涝,但依旧聊胜于无,损失惨重。
而到了夏天,又一连几十天不下雨,大片的土地被晒得龟裂,很多灌溉的小水渠都干涸了。
有些良田离灌溉的小河比较近,还可以靠肩挑手提,从河里取水灌溉。那些距离河道比较远的地方就惨了,很多土地都已经救不回来了。
一条河上下游的村子为了争水而械斗,更是屡见不鲜。
大雨之后有大旱,可以预见的是,今年的河东必定是一个大灾年,歉收已经在路上了。
如此“任性”的气候,似乎也影响了河东守军的士气。
气候不好,秋天就没有好收成;
收成不好,军粮的筹集就会出问题;
军粮的筹集都出问题了,丘八们都要饿肚子,那士气能高涨得起来么?
如今太子私自登基名不正言不顺,圣人不在长安而待在晋州滞留不去,再加上粮草也不足。
这些破事堆积起来,让军中议论纷纷,人心浮动。
坐镇太原的王忠嗣,虽然想了很多办法稳定军心,但都是收效甚微。
问题的源头不在他这里,强压的效果不可能好。
在河东守军内部困顿之时,外部也出事了。
河东的战局,似乎是因为官军内部不团结,逐渐变得恶劣起来。
史思明这几个月时间也没闲着,他带着河北叛军频频从雁门出发南下,骚扰距离雁门最近的崞县,打击粮道,隔绝商贾,歼灭落单的官军队伍。
河北叛军积小胜为大胜,似乎是在绞杀崞县守军的后勤,让官军吃不好睡不好害怕出城。
这种钝刀割肉,让官军这边十分难受。
崞县守将程千里,本就是专程对付史思明而带兵守在这里的。
他见河北叛军已经不再龟缩雁门,频频出击袭击粮道,便向王忠嗣汇报了近期军情,并提出可以诱敌深入,把史思明吊出来的作战计划。
程千里的计划是:官军先步步后撤,每次都小败,逐渐退出秀荣以北的唐林、定襄、崞县等据点,让史思明和他麾下贼军逐渐骄横,引诱他带兵攻打秀荣。
官军再雷霆出击,截断其后路,聚而歼之。
信件送到太原城,王忠嗣觉得此计虽险,却是值得一试。
但是他对此还是有些犯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