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抓瞎。
苏神可是拥有完整科学体系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说运动科学需要结合其余科学的进步以及配套研究。
光是这个。
苏神当时说出来的时候。
都震惊了一票人。
包括兰迪和拉尔夫.曼。
这两个大佬都没有想到,竟然还可以从这个方面推导出来,其实在高远的地方,可以把自己的重心适当压低。
至于这个压低的科学角度对于身体其余角度变化的影响是多少?
那就是需要去实践和研究的点。
可如果你连这个方向都摸不到。
你就别说研究了。
门都入不了。
何况苏神不仅仅知道这个大方向在哪里,连精确的数据差值大致是多少都明白。
那他的的确确只需要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微调。
试错的成本极低。
了解了这一些,才能了解下一步。
低重心姿态对气流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就像是迎风面积与阻力降低比重——
当运动员采用较低重心姿态时,身体迎风面积减小。
以站立姿态和低重心跑步姿态对比,低重心姿态下身体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可减小约15%- 20%。
根据空气阻力公式,较小的迎风面积能在高原空气密度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空气阻力,降低气流对身体的直接冲击力。
就像是在这个基础上流线型优化。
研究低重心姿态使运动员身体形状更接近流线型的影响。
研究在跑步过程中,空气能够更顺畅地流过身体表面,减少气流分离和漩涡的产生。
再放到更加具体的点——
例如,运动员适当低头、含胸、屈髋的低重心姿态,使得身体轮廓更符合气流流动的趋势,降低了因气流紊乱导致的不稳定作用力。
其后再根据角动量守恒与稳定性。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L = Iw(其中L为角动量,I为转动惯量,w为角速度),较低的重心使运动员身体的转动惯量增大。
当运动员受到气流干扰产生外力矩时,由于转动惯量增大,身体角速度的变化会减小,从而降低身体的晃动和偏移程度。
例如,在受到侧向气流冲击时,低重心姿态下运动员身体的扭转幅度明显小于高重心姿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